有一種情誼叫心手相連,有一種牽掛叫山海情深。
蒼南,浙江沿海最南端的生態寶藏;龍灣,溫州東部創新發展的主引擎。兩地結緣于14年前,“山”與“海”的牽手,開啟了攜手共贏的全新探索。
14年,時光荏苒,初心不改。截至目前,兩地達成山海協作大型合作項目百余個,一個個大項目為蒼南的跨越式發展撐起了別樣的天空。
尤其近3年來,兩地山海協作全面升級,以打造省級山海協作工程升級版示范園區為目標,共建蒼南-龍灣山海協作生態旅游文化產業園。短短3年,共引進產業園謀劃項目50個,計劃總投資184億元,其中開工建設項目38個,建成項目16個,完成投資27億元。
山風陣陣,海濤滾滾。14年砥礪奮進,14年春華秋實。陸海聯動,山海交響,已經成為龍灣、蒼南兩地經濟樂章中的一個獨特旋律。這旋律,雄渾如大海,秀美如青山。未來,她將孕育出更加秀美、更加燦爛的發展之花,為“重要窗口”建設集聚磅礴力量。
共拓富民路 同繪山水美
蒼南是個好地方。但曾經的“山”和“海”之間,橫亙著一條區域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溝壑。
如何使旅游發展成熟的“龍灣經驗”與淳美的蒼南山水形成優勢互補、深度融合,創造富民增收的新載體,從而更高質量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為探索山海協作的高效路徑,龍灣、蒼南兩地黨政代表團建立了共謀共商決策機制——每年召開兩次高層互訪和一次重大山海協作活動,每個月兩地分管領導牽頭召開一次相關責任部門碰頭會,采取曬進度、找差距、抓落實等舉措,就兩地合作、山海協作產業園、美麗鄉村建設情況進行對接,確保各項任務有序推進。
這樣的方式,不僅促進兩地產業、項目和情感的融合,還對加快形成寬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互動交流格局提供良好指引。
山海相逢有共鳴。2018年7月,隨著山海協作工程的升級,龍灣、蒼南兩地以“共建、共管、共招、共享”的合作機制開始共建山海協作生態旅游文化產業園。產業園以打造省級山海協作工程升級版示范園區為目標,聚力構建以現代農業為基礎,以研學旅游為特色,以休閑度假為重點的生態旅游文化產業體系。
該產業園采取“一園多點”的建設布局,構建“一核引領,兩帶拓展,多點支撐”的總體格局。一核為產業園核心園區,規劃面積2.6平方公里;兩帶為沿78省道特色文化旅游帶和沿黃金海岸文化旅游帶;多點支撐為馬站、沿浦、霞關、礬山、橋墩等鄉鎮文化旅游項目點。
蒼南、龍灣聯手打造的鄉村振興示范點馬站鎮中魁村
得益于雙方的精誠合作,2019年,蒼南縣山海協作成績喜人。全省山海協作產業園考核中,蒼南-龍灣山海協作生態旅游文化產業園在16個同類省級產業園中脫穎而出,獲得第一名。
蒼南-龍灣山海協作產業園旅游集散中心效果圖
一園帶多點 項目助發展
意達種苗繁育基地是園區內第一個投產的項目,如今已經走出了一條“大棚里育優質種苗”增產之路。
“原來周邊買苗基本去山東,現在都在我們這里買。我們的苗品質高,以西紅柿為例,用我們的苗農民一年可以增加二三成的產量。”據意達種苗繁育基地負責人估算,今年該基地的利潤可以達到5000多萬元。
在共謀共商決策機制帶動下,目前產業園內的項目正穩步推進。在核心園區,馬站田園綜合體、旅游風情小鎮在加緊建設,包含立體停車樓、旅游集散服務中心、精品酒店、浙南農特產品展銷中心、客運服務站等建筑的浙南濱海旅游集散中心已經結頂。“多點”項目中,福德灣歷史文化村落、中魁村美麗鄉村精品村樣板村、霞關村南國荔枝園已全部完成。
蒼南-龍灣鄉村振興示范點:霞關鎮霞關村
一園多點,全域覆蓋。如今“以產業園為引領、以各鄉鎮文化旅游項目點為支撐”的“一園多點”建設模式初見成效。
曾經的大漁灣圍墾工程早已被“藍色海灣”項目取代,168黃金海岸線已被列為浙江省生態海岸帶建設的4個先行示范段之一,兩地協同打造的漁寮黃金海岸小鎮、沿浦灣千畝紅樹林等將成為浙江6696公里海岸線中靚麗的“珍珠”。
“在雙方共同努力下,現在馬站鎮年接待游客量已達170萬人次。”龍灣掛職干部、蒼南-龍灣山海協作產業園管委會專職副主任潘建平說,通過山海協作產業園建設,一個富有生態吸引力、文化感染力的生態旅游文化產業園區將于不久后問世,成為雙方共同探索以農文旅融合推動山海協作的有力見證。
來 源: 浙江日報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