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法國首都巴黎的一間咖啡館里放映了一部名叫《工廠大門》的短片,全片時長不過只有1分50秒,但卻是世界上第一次以公開售票的方式放映電影。
此后,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電影從黑白無聲、到彩色三維,畫面的演變與技術的質變,使得人們在銀幕上看到了鮮活逼真的自己與一個真實又模糊的濃縮社會。
這種真實與模糊無法被具體定義。有時,電影中揭露的總是隱藏于現實的種種投射,卻總被過度渲染與刻意放大;有時,電影里描述真實社會的現實與殘酷,但也隱藏了抗爭無力和悲涼妥協。
亦如2020年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所證實的一句話——電影就是生活的縮影,它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只不過被壓抑得太久,大家都渴望要回到常態的生活中。萬達電影也更是如此。
7月16日,國家電影局發布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即低風險地區在電影院各項防控措施有效落實到位的前提下,可于7月20日有序恢復開放營業。
就在電影院傳來復蘇消息的前兩天,萬達電影發布2020年半年度業績預告。在報告期內,萬達電影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將虧損15億元-16億元,而上年同期為盈利5.24億元。
對于出現較大虧損的原因,萬達電影直言,新冠疫情導致行業與公司經營受到嚴重影響,其下屬國內外百余家影城的長時間停業、主投控的影片延遲入市帶來收益延緩,但基本員工薪酬、影院租金、財務費用等剛性成本費用的投入卻依舊。
有業內人士直言,萬達電影失去的179天,能否追得回來?答案是未知的,但留給王健林的無疑是一個難熬的夏天。
15個夏天
1988年成立萬達,王健林的第一桶金來自舊城改造。后來又誤打誤撞從房地產跨界文化產業,開啟了一段漫長又傳奇的中國民營院線發展歷程。
故事的一開始,沒有影城建設經驗的王健林,拉來了美國華納兄弟合作建設影院,并作出合作約定,華納對萬達建造多廳影院設計建設提供技術支持,萬達則承擔影院建設及運營的所有成本,日后華納有權收購萬達影院的部分股權。
2004年3月,萬達與華納在天津的合作的第一家萬達影城正式開業,成為王健林投資影視產業的起點。彼時,內地一年的電影票房僅有15億,并沒有多少人注意到影視市場未來的潛力。
一年后,國家廣電總局發布新政,規定外資不能控股影業,萬達與華納宣告分手,萬達獨立接管影院管理。此后,王健林開始成立院線公司,并牢牢把握住了中國商業地產的黃金十年,將萬達電影與萬達廣場幾乎“捆綁”復制到了全國各地。
2006年,王健林在萬達工作總結會上講到:“電影是一個沒有天花板的產業。”這句話背后,是萬達電影在2006年全年實現票房收入1.51億元,排名擠進了全國第五,成為了中國第一家民營院線同時,也跨上了中國第一大院線的道路。
如魚得水的萬達電影在國內電影市場加速增長的幾年中一路飆升,幾度問鼎全國票房冠軍,基本上能夠在國內院線的“廝殺”中處于不敗的地位。
而不到一年,萬達院線的票房收入就占到全國票房的近三分之一,萬達院線和商業地產的互動效應十分顯現。王健林也對外直言,“如果成功開業40—50個萬達廣場,每年進入廣場的人次能夠過億,進入院線的人次就能到達四五千萬。”
有人說,萬達電影的成功與王健林商業地產的發展有天然的關聯性,也使得其進入影視產業的道路變得十分通暢。
2010年,萬達電影年度累計票房突破10億元大關,成為中國首條年票房突破10億元的院線;2012年,萬達成立萬達文化產業集團,中國電影市場份額進入全球第二,萬達電影則成為排名全球前八的電影院線;2014年,萬達電影全年觀影人次破億;2015年,萬達院線A股成功上市,成為“院線上市一股”。
也是在這幾年間, 萬達開啟幾次大手筆并購。從斥資26億美元收購美國第二大院線AMC,到花費22億元收購擁有澳大利亞和新西蘭52家電影院的澳洲第二大院線Hoyts,再到并購傳奇影業以及歐洲第一大院線Odeon & UCI等,萬達電影幾乎將并購之路走出了一種極致。
到2015年,萬達電影正式發布”會員+“戰略,對外宣稱打造全球領先的電影生活生態圈,萬達院線將全面啟動由一個連鎖電影放映終端向科技型、平臺型、生態型公司的跨越轉型,隨之,萬達電影開始以4年開業400家影城的速度搶占市場。
全產業鏈模式進退
掌握單一渠道并不是商人的終極目標,王健林敏銳發現,上至內容開發制作,下到主題樂院和衍生品,都是萬達電影想要抓牢的“籌碼”。
因此,萬達開始全面布局電影產業鏈。2016年,萬達電影并購好萊塢電影娛樂整合營銷公司PropagandaGEM,嘗試涉足電影的投資宣發業務與整合營銷業務。而此前,萬達電影已經聯合國內另外三大院線大地時代電影發行、廣州金逸影視(002905,股吧)傳媒與橫店電影院線,以共同投資成立五洲電影發行有限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萬達電影控股下的五洲電影在2015年就已經發行合計16部電影,票房成績達到67.52億元,排占國內電影市場份額的24%,一度排在國內民營電影發行公司首位。
以擁有大量電影院的院線作為基礎,從下游往上游布局整個影視行業產業鏈的商業帝國,開始成為了萬達電影產業日后發展的獨特門路,而萬達集團從地產集團向綜合性集團轉型的思路也在逐漸清晰。
王健林對萬達“去地產化”的開始,便成為了萬達電影轉折的開始。
2016年,王健林在萬達集團年會上直言:“要逐漸退出房地產行業”。同年5月,萬達宣布百億重組,即萬達電影以372.04億元價格收購萬達影視100%的股權,并同時配套募集資金,90多天后,方案遭遇終止,一場即將歷時三年的并購重組悄然而至。
2017年7月,萬達電影再次啟動對萬達影視的收購,并于當年7月4日開市起停牌。此后耗費一年多,對重組方案兩度修改,停牌489天的萬達電影才得以復牌,但重組事宜卻依舊“擱淺”,最初對萬達影視的整體交易估值也從372億元下降至120億元。
直到2019年上半年,這場歷時三年,四度調整資產方案的重組才真正塵埃落定,實際交易價格也再度縮水至105億元,對應的是約95.7%的股權。對此,外界認為,這場一波三折的業務整合似乎并不劃算,重組完成后的萬達電影營收不增反減。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2019年全年,萬達電影實現營業總收入 156 億元,同比下降 4.2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7.21 億元,同比下降 324.50%,上年同期盈利21億元。
與此同時,在宏觀經濟與電影行業增速放緩、全國銀幕數量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等因素影響下,萬科電影觀影人次、票房收入等也均出現下滑態勢。王健林所設想打造的全產業鏈野心,無疑被逐漸“侵蝕”。
2018年2月,萬達集團與阿里、文投控股簽訂戰略投資協議,轉讓約12.77%股份于阿里、文投控股。其中,阿里出資46.8億元、文投控股出資31.2億元,分別成為萬達電影第二、第三大股東。
但僅僅過了14個月,萬達電影與文投控股的合作協議便遭遇終止,原因在于文投控股并未在約定時間支付全額認購金額。最終,這場曾是讓利尋求的合作,似乎使萬達電影陷入了漫長的焦慮之中。
2020年一季度,萬達電影實現營業收入12.55億元,同比下降70.1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約6億元,同比下降249.7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虧損為6.24億元,同比下降249.34%;基本每股虧損0.2886元。
萬達電影正在努力“復活”。7月16日,有消息稱,萬達電影與IMAX、IMAX中國周四簽署新合作協議,包括為萬達旗下票房最高的10家影院升級至IMAX激光技術。同時,萬達還將在全國新增10家IMAX影院,這將使萬達院線在全國安裝的IMAX銀幕數量達到378塊。
最新7月20日,萬達電影發布《關于請做好萬達電影非公開發行股票發審委會議準備工作的函》回復報告。此前,萬達電影申請發行擬募集資金43.5億元,用于新建影院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截至當天晚上22時,全國低風險地區電影院迎來恢復營業的第一天,復映首日全國票房超346萬元。
來 源:觀點地產網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