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召開第十二次會議,討論通過了《關于推廣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合肥模式”的意見》,這意味著安徽將在全省范圍內復制推廣合肥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的經驗。
近年來,合肥城市建設進程持續加快,安全治理面臨新挑戰。為此,合肥市政府依托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在全國率先開展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的研發和實施應用,打造城市生命線公共基礎設施安全運行綜合支撐平臺,探索形成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合肥模式”。據了解,該監測系統核心在于“前端感知-風險定位-專業評估-預警聯動”一體化,實現城市生命線系統風險的及時感知、早期預測預警和高效處置應對,確保城市生命線的主動式安全保障。
據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介紹,自2017年啟動運行以來,合肥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平均每月有效報警達92.8起。截至目前,通過實時監測報警和數據分析成功預警燃氣管網泄漏可能引發燃爆險情212起。此外,該系統實時監測到沼氣濃度超標報警3210起、供水管網泄漏67起、泵站運行異常事件46起、大用戶不規范用水2處、路面塌陷預警2起、水錘預警5起、超過75噸的重型車輛超載事件7682起等。
業內專家表示,合肥城市生命線工程有效保障了監測范圍內的橋梁、供水、燃氣及熱力管線等城市生命線基礎設施的安全運行,避免造成城市安全事故的發生,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財產損失,提升城市居民幸福生活指數。
來 源:合肥日報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