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施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各地開展了許多創新實踐,受到市民歡迎。不過,看似熱鬧的背后,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有的城市更新項目呈現形式較為零碎,無法構成人們對城市歷史文化的整體認知,前來參觀的人們還停留在“看熱鬧”“多拍照”階段;還有不少大手筆“網紅”城市更新項目雖然盛名在外,但實際使用率不高。
大手筆投入,大幅度提升城市顏值,為啥成為“雞肋”?原因在于有的地方對城市更新的認識沒有到位。城市更新是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也是城市發展動能的重新發現,目的是保持城市的活力,增強城市的生命力。如今市民和游客已經不僅僅滿足于“到此一游”的擺拍了,而是對城市歷史文脈延續有了更高要求,經濟發展也對城市功能提升有了更高期待。
因此,在城市更新之中,不能只看重顏值,應該通過重大功能的導入,持續推動城市功能更新,為城市發展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
各地城市更新在建設模式、功能設計上要堅持高起點,具有前瞻性。城市更新最核心的是“新”,不是簡單的“以舊換新”,而是要在產業及運營模式方面創新,利用科技力量提升更新項目和區域的品質,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城市發展更高效、更合理、更智能,更適應未來需求。比如,上海楊浦區在濱江工業遺存的改造中已經開始延續工業文明的歷史脈絡,并引入在線新經濟,為濱江岸線發展提供新動能,力圖通過這些舉措,讓楊浦濱江重新展現昂揚向上的新生機。
城市更新,讓生活更美好,既要有顏值,打造城市新意境、助力應用新科技;又要有內涵,發展城市新經濟、完善城市新功能。要通過城市更新調整空間布局結構、升級公共基礎設施、補齊公共服務短板,為產業升級和新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為居民消費就業提供更好條件。
來 源: 經濟日報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