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作為我國發展高質量經濟的新引擎,今年首次被納入政府工作報告中,成為2020年全民關注的焦點,也成為貫穿資本市場的熱點主線。數據中心(IDC)作為承載數字經濟的基石,受益于新基建政策推動,業務端景氣度持續上行。
IDC搭乘新基建快車,行業發展迎來確定性增長
IDC作為新基建信息基礎設施端發力方向,整體建設保障力度較高。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數據中心業務市場規模達到1562.5億元。國家“新基建”政策的推進,讓國內數據中心項目快速增加,尤其是一些綠色、大型甚至超大型的數據中心增多。預計2020-2022年,中國數據中心業務市場規模復合增長率為27.8%,2022年數據中心規模將達3200億元。
賦能數字經濟,IDC為各大新興產業提供動力支撐。目前,我國重點發展的各大新興產業,如5G、人工智能、遠程醫療、工業互聯網等,均需要以大數據中心(IDC)作為產業支撐。從產業鏈角度看,5G+云計算大勢所趨,企業云需求增高。數據中心作為服務于云計算及數據存儲應用端的主要媒介,景氣度增長確定性較大。
國外對比看,我國云計算和IDC行業發展較美國處于早期,IDC行業供需缺口仍較大。目前美國數據中心已經完成從運營商主導向互聯網+第三方主導的轉變,我國IDC行業整體較美國仍有十年發展期,國內IDC隨著新基建的推動有望迎來黃金成長期。數據資源已成為關鍵生產要素,海量數據的處理與分析要求構建大數據中心。2019年,中國數據中心數量大約有7.4萬個。其中,已建成的超大型、大型數據中心數量占比達到12.7%;然而這一數據與美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美國已建成超大型數據中心占到全球總量的40%,中國大型數據中心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傳統IDC建設面臨發展瓶頸,海底IDC或成為新亮點
隨著核心需求量的增加,IDC對于選址、節能環保的要求也愈加嚴苛。傳統數據中心的建設面臨諸多困難。而在“新基建”背景下,數據中心更多是體現創新、綠色等新發展理念的公共計算設施的組成部分。標準化、模塊化、高密度、綠色節能成為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建設的新趨勢。
基于此,海蘭信依托海洋科技領域長期積累和過硬的技術研發水平,提出了建設海底IDC這一創新性概念。明確了海底IDC的四大創新理念:節能減排、陸海統籌、集約用海、多能互補。
海底IDC具備以下突出優勢:(1)低能耗:海底IDC可通過海水來降溫不需要傳統的工業制冷,同時海水的降溫也可以降低電能的消耗;(2)低成本:在一定規模條件下,海底IDC建設+運維總成本相較IDC數據中心可下降25%;(3)省資源:海底IDC對土地資源依賴性低,由于借助海水實現降溫制冷,因此在運營過程中預計每年可節約200立方米/機柜的水資源;(4)快速部署:海蘭信具備豐富的包括壓力容器、海底觀測網等設備的設計與制造經驗,可實現水下數據中心的快速制造和部署,大大縮短投入使用周期;(5)低時延:就我國而言,越來越多的互聯網、高新科技企業云集沿海地區如粵港澳大灣區,建立靠近用戶的水下數據中心可以有效降低數據傳輸過程的延遲。
綠色化、模塊化的建設理念為傳統IDC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綠色化將推動對能源諸如風能、潮汐能、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遵循模塊化理念,則讓海底IDC實現快速建設、快速部署成為可能。實現節能減排、降低PUE(能源使用效率 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值、減少電費開支,降低數據中心TCO(總體擁有成本),海底IDC或成為IDC行業發展的新亮點。
深耕海洋產業,海蘭信打響進軍海底IDC第一槍
近日,海蘭信董事長申萬秋在致全體員工的一封信中指出,公司要圍繞戰略層面和業務層面積極尋求變革。其中,業務層面海蘭信在確保軍工業務、海洋業務穩步增長的同時,全力拓展以海底數據中心為代表的主業發展方向。
海蘭信成立于2001年,以生產船舶黑匣子起家,19年來,公司持續聚焦海洋主業發展,在海洋技術裝備上具有較好的沉淀。通過自主研發和外部并購等方式,海蘭信向智能航海和海洋監測領域發展,在小目標雷達探測技術、海洋觀監測等技術上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自2020年開始,海蘭信將在產品、系統能力的基礎上,逐步向“云與智能”轉型,形成“近岸-近海-中遠海、海面-水下-海底、靜態-動態”海洋大數據體系。有理由相信,依托成熟的海洋技術,海底數據中心建設面臨的技術門檻將不是難題,而海蘭信在海底IDC領域將給行業帶來怎樣驚喜的變化,具體的落地情況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來 源: 鳳凰網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