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建設用地日趨緊張,大城市建設逐漸從增量時代進入存量時代。有著千年商都歷史的廣州如何永葆青春?
6月18日,廣州市第131場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新聞發布會舉行,解析了廣州這座超大城市有機更新的新路徑。
當前,廣州正通過城市更新九項重點工作,促進城市生態修復和城市功能修補,努力探索城市有機更新、老城市煥發新活力的有效模式,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深度融合,協調統一。
截至2020年5月,廣州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取得階段性成效:全市共盤活存量用地約42平方公里,新增公共服務設施及配套1.5萬個、286萬平方米,新增綠化面積510萬平方米。
有機更新加速“三舊”改造
漫步廣州街頭,不少老街坊發現,原來身邊的一些危舊小區、廢置廠房、臟亂村莊悄然改頭換面。從讓人們記住鄉愁的永慶坊,到讓城市留下記憶的六榕街,再到全民參與制定微改造方案的蘭蕙園等,都在廣州城市更新改造的進程中煥發全新活力。
街坊的感受也有數據佐證。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齊懷恩在發布會上分享了關注廣州的一組數據:2019年初至今年5月,“三舊”改造新增實施27148畝,完成改造12300畝,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71億元,占九項重點工作拉動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83%,約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2%。其中老舊小區微改造完工項目222個;舊村全面改造項目批復14個,開拆12個,開工建設10個;舊廠全面改造項目批復61個、開工33個、完成建設13個。
城市更新從過去簡單的“三舊”改造,轉向以“存量與增量聯動、產業與空間結合、文化與活力并重”為特征的有機更新。
永慶坊、恩寧路、黃埔古村等品牌項目最大限度保留了街巷肌理,成為廣州改善老城區人居環境的“代表作”。同時,廣州也注重實施差異化舊村改造,重點功能區內舊村以全面改造為主,非重點功能區內舊村以綜合整治為主,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注重保護和活化利用,城郊與生態保護區內舊村以打造特色小鎮為主,對全市272條城中村實施分類有序改造。
2020年,廣州將堅持“改造治理與新增建設相結合”的總原則,帶動城市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進一步釋放。
為此,廣州將強化頂層統籌,《廣州市城市更新專項總體規劃》《廣州市深化城市更新工作的意見》《廣州市城市更新(城中村)全面改造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正加快推進編制。
在強化示范引領方面,廣州將推進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傳統城市中軸線等人居環境工程,打造一批“有完善設施、有品質活力、有嶺南特色、有黨群品牌、有群眾滿意度”的“五有”完整社區,樹立一批標桿亮點。
城市更新需要強化法治保障。廣州將把城市更新面臨的“拆不動”“改不了”“賠不起”等棘手問題納入法治軌道,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破解城市更新的堵點、難點、痛點。
廣州正加快盤活低效存量用地,釋放高質量發展空間,不斷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產業導入推動“三園”轉型
粉刷一新的麥子色時尚墻體,整齊劃一的淺綠色鋁合金玻璃窗,新鋪設的瀝青道路,園區高清攝像頭無死角監控,人車分流……從老舊貨運市場到時尚汽配城,白云區太和鎮永興凱隆國際汽配城(原城門河貨運市場)的變身,是廣州物流園區改造提升的一個縮影。
廣州市交通運輸局總工程師沈穎表示,2020年廣州計劃完成33個低端物流園的整治提升工作,釋放存量土地249萬平方米。今年,廣州按照清理收儲類、改造提升類、關停拆除類進行劃分,提出了物流園區分類處置指引。目前,全市已完成清理的物流園基本都明確了土地利用方向。
實現脫胎換骨的除了物流園外,還有整治提升后的村級工業園。同樣在白云區,一片磚石瓦礫遍布的地塊上,年內或將迎來甲級寫字樓、創客大廈等13棟高樓封頂。三年前這里是汽修、印刷、倉儲扎堆的黃邊工業園,未來,這里定位為“廣州設計之都”。
白云區創新運用“土地儲備+舊廠房改造+舊村莊微改造+留用地開發+拆違治亂”的方法,突破傳統城市更新模式,強化政府主導,全面提升產業定位、片區規劃和政策服務水平,奠定項目高質高效發展基礎。
廣州市工信局副局長張宏偉介紹,今年,廣州制定了183個項目的年度計劃,遴選出可招商建筑面積達126萬平方米的六大產業載體;同時聯合銀行機構推出了1100億元村級工業園改造專項信貸、“租金貸”等,為園區運營方、小微企業搭建融資平臺,助力園區和企業共渡難關。
“我們要圍繞產業載體主導產業和代表性企業的產業鏈關鍵環節,多渠道挖掘招商項目線索,加快產業項目導入。”張宏偉談到,此外,廣州爭取在稅收、金融、規劃建設、專項資金等方面給予更多正向激勵措施和支持,提升項目的示范帶動性。
向老城市要產業發展空間,廣州的專業批發市場也有巨大的潛力。廣州市商務局副局長林國強表示,2019年以來,廣州已有累計127個專業市場通過轉型升級、轉營發展、搬遷疏解、拆除關閉、規范整治等方式完成轉型疏解。同時,產業服務功能不斷提升。市場向“互聯網+物流+展示”的新型批發交易模式轉變。
專業批發市場、物流園、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工作為城市轉型發展拓展新空間。廣州城區一批產業低端、建筑不合規的老舊市場、物流園、城中村拆除、改造或升級。這些場所逐漸成為集設計、培訓、展貿、直播、生活等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促進產業功能多元延伸。
多維查控助力“散亂污”整治
伴隨著隆隆轟鳴,數臺大型機械同時揮動巨臂,位于廣州從化區旺城大道289號西北側的一宗違法建設被依法強制拆除。該建筑物在建設過程中未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等規劃報建許可有關手續,構成違法建設且無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對規劃實施影響。城管部門聯合街道等機構,依法限期對其予以拆除。
“截至6月15日,全市共拆除違建2583萬平方米,年度拆違任務已完成過半,超過去年同期265萬平方米。”發布會上,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二級巡視員譚禮和介紹了廣州市的違法建設治理工作情況。
為提升治違效率,廣州市城管局利用科技手段打造了天羅地網。例如,開發違法建設城管摸查APP,登記違法建設基礎信息;利用無人機對全市重點區域進行動態監控,消除監控盲點,對監測到的違法建設冒頭就打,有力遏制新增。
打好違建治理攻堅戰,為優化黑臭水體治理鋪就了道路。4月份,南沙區萬頃沙鎮十四涌,1宗面積達3000平方米的臨水違建被成功拆除。河網縱橫的萬頃沙鎮向“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的目標又進了一大步。
“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廣州市水務局副局長黃洪飆談到,廣州市緊緊圍繞黑臭水體整治工作,精準打出“控源、截污、管理”治水“組合拳”。當前,納入全市整治計劃的廣州市197條黑臭水體已全部通過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的復核評估,達到基本消除黑臭的標準。
位于番禺區的大石街大山東涌是比較復雜、治理難度較大的黑臭河涌。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大山東涌治理目前已實現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污口,基本消除黑臭。大石街治水成功的關鍵,在于各部門聯動,形成合力,全面關停“散亂污”場所。
這是廣州開展城市更新的不可或缺的一環。張宏偉介紹,截至5月底,廣州已完成清理整治“散亂污”場所約1.3萬個。
“下一步,市各部門將形成工作合力,落實各區政府屬地管理責任,以街鎮為責任主體,加強常態化治理機制,發現一宗、整治一宗。”張宏偉說,廣州將抓好各區清理整治驗收工作,年底前推動全市所有街鎮完成驗收,持續擴大“散亂污”場所清理整治成效。
來 源:南方日報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