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wwwxxxxx-日本wwwxxx-日本wwwxx-日本v在线观看-丁香六月婷婷综合-丁香六月婷婷在线观看视频

廣告
渠道產品日漸豐實 商業養老金融進入發展快車道
http://www.yjsp48.cn房訊網2022/8/29 10:51:09
分享到:
[提要]今年4月份,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正式提出個人養老金制度。

  今年4月份,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正式提出個人養老金制度。當前,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還處于起步階段,多項配套執行細則還有待落地。如何高質量發展商業養老金融、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養老保障需求,仍是金融行業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課題。日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及21世紀金融研究院共同舉辦的“積極發展個人養老金,構建養老體系新支柱”主題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

  加力發展第三支柱

  我國三支柱養老體系發展不均衡,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0億人,覆蓋范圍廣,但收支壓力較大;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參與人數僅7200萬人,覆蓋率低;未來增加養老金供給有待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的發展。截至2021年年底,第一、二、三支柱規模分別為6.4萬億元、4.4萬億元、0.7萬億元,分別占比55.6%、38.1%、6.3%。隨著我國加速邁入老齡化社會,商業養老金融作為第三支柱的重要組成部分,規范和促進其發展已迫在眉睫。

  從國際養老金制度的發展經驗看,僅靠第一、第二支柱支撐的養老金制度難以為繼,大力發展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金是大勢所趨。橫向對比來看,我國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不僅起步晚,而且占GDP的比重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浙商證券研究所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美國養老金規模占GDP比例是中國的17.4倍,其中,第一、二、三支柱分別約為2倍、24倍、211倍。由此可見,我國商業養老金融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目前,我國在售的商業養老金融產品包括銀行養老理財、養老目標基金和商業養老保險,此外,特定養老儲蓄也將在年內迎來試點。近年來,商業養老金融產品加速擴容,配套政策密集出臺,相關試點穩步落地。去年5月份,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在浙江省和重慶市啟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去年9月份,銀保監會選擇“四地四機構”正式啟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并在今年2月份相繼發布《關于擴大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范圍的通知》《關于擴大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范圍的通知》,將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區域擴大到全國范圍,將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范圍擴展至“十地十機構”。今年7月底,銀保監會和人民銀行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特定養老儲蓄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今年內由工、農、中、建四家大型銀行在5個城市開展特定養老儲蓄試點。

  浙商證券研報顯示,截至去年年底,銀行養老理財規模超400億元,產品銷售較好;養老基金規模達1060億元,不過在今年上半年首現負增長;商業養老保險方面,稅延險遇冷,4年累計保費僅6.26億元;專屬養老保險試點累計保費15.7億元,隨著試點范圍擴大并配合稅優政策,未來有望持續增長。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日前撰文表示,個人養老金制度將金融產品從商業保險推廣到銀行理財、儲蓄存款和公募基金,從滿足不同群體社會需求的角度使金融產品覆蓋范圍最大化。中國版的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將最大限度提高覆蓋率作為其目標,參保人既包括正規就業群體,也包括新業態就業人員,既包括靈活就業人員,也包括中小企業員工,既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又借鑒了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

  突出養老屬性

  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落地不到一年,已經收獲了不俗的收益表現,投資者認購熱情較高。來自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已經有27只養老理財產品順利發售,23.1萬名投資者累計認購超600億元。

  不過,也有不少投資者對商業養老金融產品心存顧慮。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養老財富儲備調查報告(2021)》 顯示,有近半成受訪者不了解養老金融產品與普通金融產品的區別,僅有6%的受訪者表示非常了解其區別。

  首先,商業養老金融產品具有長期性特點,例如大部分養老理財產品封閉期為5年,特定養老儲蓄產品期限最長可達20年。其次,養老金融產品主要采取安全保守的投資策略,具有穩健性,資金投向以固收類資產為主、權益類資產為輔,抗風險能力較強。此外,養老金融產品還需服從普惠性要求,向投資者讓利,產品費率普遍較低。

  從不同產品的視角具體分析,銀行、基金和保險機構各有所長!般y行理財的優勢在于低風險資管產品上的客戶信任優勢;公募基金的優勢在于權益類資產的配置能力,未來發力點或在于養老目標日期產品;保險產品的優勢在于保本屬性、附加保障以及終身給付!敝袊缈圃罕kU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龍表示。

  然而,有的養老理財產品與普通理財產品相比,并沒有實質性創新,出現了“換湯不換藥”的問題。郭金龍坦言,個人養老金制度過去實行產品制時,有的產品雖然掛著養老的名字,但本質上卻不具備這樣的功能。

  “用市場化的辦法來解決現實需求的缺口,對金融行業是很好的機會,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本┐髮W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副教授沈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應當充分理解中國人對養老的深度關切,深入研究投資者需求,下功夫對產品進行研發,通過差異化競爭來滿足不同特點投資者的需求。基金業應提高專業化程度,不能“掛羊頭賣狗肉”,把這次機會變成又一輪營銷。

  嘉實基金養老金運營規劃部總監陳娜認為,基金公司做養老產品應該放眼長遠,而不應特別追求短期的規模和收入效應。2019年開始,嘉實基金發行封閉式養老目標日期基金——嘉實養老2030、嘉實養老2040、嘉實養老2050。這三個產品到今年6月底收益率分別是47%、56%、64%,收益率相對較為可觀。

  業內人士認為,個人養老金的增長空間非常廣闊,整個過程可能是長期螺旋式發展。個人養老金業態的形成需要聚焦“養老”這一根本屬性,監管部門、市場機構和投資者需多方合力,對理財子公司、基金公司、保險公司而言更需要放眼長遠,做好長期緩慢爬坡的準備。中國保險學會副會長姚飛表示,保險機構承接個人養老保險、構建養老保險體系新支柱,有天然的技術優勢、產品優勢、專業優勢和人力優勢,但要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做大量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要贏得社會和公眾信賴。

  今年3月份開業的國民養老保險公司,其股東包括6家國有大型銀行的全資子公司等17家實力股東。該公司的首款產品“國民美好生活養老年金保險”已在多家商業銀行渠道熱銷。國民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濤認為,養老金融機構的負債和資產都是長期的,追求最大利潤過程應該也是長期的。一方面,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一定要堅持“讓老百姓看得明白,搞得懂,好操作”的原則;另一方面,要堅定審慎長期投資策略,為老百姓的養老錢賺取長期穩定的回報,不能追逐短期利益最大化。

  養老金融有溫度

  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為強制性,而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則是選擇性的,由個人自愿參加。沈吉認為,這實際上體現了公眾積累了一定財富后,長期規劃未來資產的需求。“把養老理財放在家庭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理解,這個拼圖中有多個板塊,有存款、有價證券、保險產品,以及其他金融理財產品,此次商業養老金融產品也成為這個拼圖中的一塊。”沈吉說。

  此外,為了滿足中低收入人群、新業態從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的多樣化養老保障需求,商業養老金融產品也應具備普惠性、能服務民生大局。今年4月份,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規范和促進商業養老金融業務發展的通知》強調,銀行保險機構應當立足實際,有序開展普惠性產品創新和業務經營,并規定商業養老金融業務合作費用水平原則上不高于本機構其他同類型業務。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副總裁劉志勇介紹,養老理財產品起購點低至1元,有的機構甚至不收取管理費,總費率遠遠低于其他銀行理財產品。

  中國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認為,個稅優惠對沒有常規性繳納個稅的廣大人群無法起到激勵作用。靈活就業人員的數量龐大,更需要養老保障,但參與個人養老金的主動性還不高。他建議,應通過給予現金補貼和政府或雇主進行匹配交費等方式,對低收入者給予更多支持;允許參與人在更多場景下領取養老金計劃中的部分或全部資金,場景可包括永久性殘疾、支付大額醫療費等。

  來自銀保監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末,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累計投保件數近21萬件,累計保費達23.5億元,其中新經濟、新業態從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投保近3萬件。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投保簡便、交費靈活、收益穩健等特點已逐漸被消費者所理解和接受,保險公司已初步形成了符合自身特點的經營模式,特別是在服務新產業、新業態從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

  郭金龍表示,我國在養老保險制度設計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不同社會群體的特征和需求,研究推出廣泛惠及民眾的金融產品的可行性。如在養老金繳費環節上,研究推出臨近退休前一次性支付保費、繳款額個性化定制;在養老金領取環節上,研究分析退休前提前領取的可行性;在產品投資形式上,研究推出投資不同大類資產的細分養老金產品,以便投資者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來 源:經濟日報  

   編 輯:liuy 

廣告
推薦閱讀
推薦樓盤

· 金第夢想山 [懷柔區]

· 天通科技園 [昌平區]

· 華樾中心 [朝陽區]

· 六工匯 [石景山區]

· 新動力金融科技中心 [西城區]

· 中?崭壑行 [順義區]

· 中海瀛海大都會 [大興區]

· 珠江·峯匯國際 [昌平區]

· 金融街國際 [西城區]

· 京投萬科西華府 [豐臺區]

房訊推薦
熱點資訊
免責聲明:


關于房訊-媒體報道-加盟房訊-廣告服務-友情鏈接-聯系方式
房訊網 版權所有 2009-2022
京ICP證100716號
廣告服務:010-87768550 采編中心:010-87768660 技術支持:010-87769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