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是北方的經濟重鎮,濱海新區的經濟體量又占到天津的半壁江山。經濟下行壓力下,政府如何為企業“遮風擋雨”?濱海新區喊出:不為不辦找理由,只為辦好想辦法。
2019年以來,濱海新區對審批事項流程再造,打造“極簡模式”;對標國際標準營造公共服務“國際版”;疫情期間堅持營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推行“云端”調解。變局之中開新局,濱海新區上半年市場主體大幅增加,落地項目數量、投資額逆勢“雙增長”。
審批進入“極簡模式”
不久前,PPG公司急需從國外進口一種特殊涂料,根據規定,必須到公安機關辦理備案證明,且證明僅在一個月內有效。“國外采購周期長,再加上疫情影響,一個月時間很難完成進口。”PPG中國區供應計劃總監賈洪亮犯了難。
“你提交一張申請表、寫一份承諾書,就能拿證!”濱海新區公安局法制支隊四大隊大隊長于欣說,針對信譽良好的企業,當地推出“你承諾我審批”制度。很快,賈洪亮拿到有效期為半年且多次有效的備案證明,解了企業燃眉之急。
不僅如此,今年以來,濱海新區還推行“一企一證”“拿地即開工”等改革,審批進入“極簡模式”。
“極簡模式”讓企業少跑腿。今年新開辦的一家民營幼兒園負責人陳霄感觸很深。“以前我們要辦理辦學許可證、食品安全許可證等多個證件,還得申報紙質材料、接受場地查驗。得益于‘一企一證’改革,現在一張行政許可證就包含各種審批,省了兩個月時間。”
這也降低了企業的成本。前不久,一家汽車企業在天津的新項目開工。在“拿地即開工”的政策下,企業拍下土地的同時也辦好了外商投資項目備案、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等手續。項目負責人說:“企業省下3個月時間,僅貸款利息一項就節省不少錢。”
公共服務推出“國際版”
近期,濱海新區印發《天津市濱海新區關于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濱海新區公共服務開始逐步推出“國際版”。
據此,到2022年濱海新區實現營商環境水平處于全國前列,國際化水平顯著提升;到2035年營商環境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到21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現代化、國際化海濱新城。
為此,濱海新區推出一系列指標。濱海新區政務服務辦公室工作人員崔鳳鳴介紹說,如在“獲得電力”指標中,濱海新區瞄準國內最優標準,制定“實現核心城區年度系統平均停電時間小于0.62小時”的目標。
同時,濱海新區提出,高端裝備制造和生物醫藥領域專利預審審查和商標相關業務,在原有時限要求上大幅壓縮,發明專利預審時間由目前的1個月以內結案縮減為15天,外觀和實用新型專利預審時間由20天縮減為10天,商標注冊、續展、變更、轉讓四大常規業務實現1小時內受理辦結。
濱海新區政務服務辦公室主任徐斐說,濱海新區“電力報裝環節”“跨境貿易通關時間和成本”等13個指標的量化目標處于全國領先水平,“高標準才能嚴要求,以此倒逼各部門全力營造最優的營商環境,讓企業沒有后顧之憂。”
法治環境打造“云端”調解
良好的營商環境離不開法治。“依法平等保護產權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積極回應市場主體關切,努力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濱海新區人民法院院長張長山說。
今年上半年,北京某影視營銷公司因一家電視公司侵犯其一部電影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打起了官司。考慮到當時疫情風險較高,北塘中關村科技園中心法庭田瑞剛法官建議使用互聯網在線庭審,原告公司的合法權益得到及時維護。
互聯網法庭、“云端”調解成為疫情期間有效維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利器。僅2020年上半年,濱海新區法院新建投用7個互聯網法庭,線上開庭1083件案件,以互聯網調解方式“云端”解決糾紛,受理案件4593件,調解結案3391件。
好的營商環境才能促進企業發展。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濱海新區新增市場主體約2.5萬戶,同比增長37%;落地內外資項目3445個,投資額309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2%和62%。
日前,濱海新區區委副書記、區長楊茂榮在“濱海新區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說,濱海新區將篤定高質量發展不動搖,堅持實體經濟發展方向,加大新動能引育力度,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濱海突圍、濱海突破。
來 源:新華網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