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很焦慮,今年日子都不好過,企業家今年真的活得很不容易……沒有公開討論的焦慮溢于言表。”8月12日,復星國際有限公司(下稱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出現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2020武漢特別峰會開幕式上,“焦慮”成為了他演講中的高頻詞。
就在前一天(8月11日),國際評級機構標普的報告將復星國際的展望調整至“負面”,并稱復星國際的短期債務到期狀況和過去六個月流動性下降,增加了該公司持續的再融資風險和對資本市場的敞口。另一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在7月底已宣布將復星國際評級下調至Ba3,展望調整為負面。
將這兩則新聞聯系起來看,似乎不難理解郭廣昌的焦慮。疫情沖擊下的復星國際和其他眾多企業一樣,正經受著資金鏈緊張的嚴峻考驗。
在中國,有不少投資大鱷希冀成為“中國版巴菲特”,而在這群人中,郭廣昌被市場認為是最接近的一個,無論是從能力還是從意愿上。
1967年郭廣昌出生于浙江東陽,1989年畢業于復旦大學哲學系,一個聽起來和富豪南轅北轍的專業。后來回憶起求學時光時,郭廣昌說,雖然在復旦,也沒好好學哲學,但是卻深刻地領會了“自由而無用的靈魂”,這句對無用之用的理解,至今也一直影響著他的創業之路。
作為中國商界“92派”的代表人物,郭廣昌的創業故事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1992年,郭廣昌和梁信軍等人用3.8萬元開始創業,創立了上海廣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也就是復星國際的前身,先后從事過市場調查,食品、電子以及化工產品的生產,較早地在中國內地推廣科學化的市場調研方法。
1993年6月,郭廣昌率領團隊轉向主攻房地產銷售和生物醫藥領域,隨后開啟了一系列的版圖擴張。2007年,復星國際赴港上市,郭廣昌初次嘗到資本市場的甜頭,這一年,他剛好40歲。
郭廣昌從不掩飾自己的野心。有媒體報道稱,巴菲特的傳記《滾雪球》是他的案頭書,在復星內部也是人手一本。2011年5月,在宣布復星入股希臘奢侈品集團Folli Follie的消息時,郭廣昌在半小時內兩度引用巴菲特的例子,透露出復星國際的轉型野心:一家長期戰略投資公司,正如其偶像巴菲特治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一樣。
當時人們并沒有想到,收購Folli Follie只是復星海外收購的冰山一角。2014年,復星國際完成了11樁并購,并購對象包括葡萄牙最大保險公司Fidelidade、Ironshore保險集團、德國私人銀行BHF Bank、日本IDERA資產管理公司等。這一年,也是中國企業“出海”最多的一年,普華永道的數據顯示,這一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數量創歷史新高。
2015年在復星國際股東周年大會和股東論壇上,郭廣昌稱,“復星現在的戰略已經非常明確,就是一手打造一個以保險為核心的綜合金融,第二是做一個植根于中國的有全球整合能力的集團。未來五到十年,復星就按照這個方向走下去。如果說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企業,我們對比和學習的模型也非常清楚,我們希望成為年輕的哈撒韋公司,成為一個植根于中國的巴菲特式公司。”
對標哈撒韋的戰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成功的,復星國際的資產相較創業時的3.8萬元已經數不清翻了多少番,而郭廣昌本人的財富也如滾雪球般壯大,一度穩坐上海灘富豪頭把交椅。2019年,復星國際總收入達到人民幣1430億元人民幣,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總資產達人民幣7157億元,位列2020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強榜單第371位。郭廣昌本人則以44億美元的身家位列2020福布斯億萬富豪榜第401位。
評級下調風暴
與復星國際同期在海外高調“買買買”的還有海航集團、萬達集團等民營集團,如今海航已經陷入債務危機,萬達在甩賣資產后“王氣黯然收”。
2018年,央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8)》指出,民營企業和上市公司通過投資、并購等方式逐步控制多家、多類金融機構,事實上形成了金融控股公司,如明天系、海航集團、復星國際、恒大集團等。報告同時還指出,一些金融控股集團野蠻生長,體量大、業務雜、關聯風險高,但監管缺失,可能威脅經濟和社會穩定。一些企業投資動機不純,通過虛假注資、杠桿資金和關聯交易,急劇向金融業擴張,同時控制了多個、多類金融機構,形成跨領域、跨業態、跨區域、跨國境經營的金融控股集團,風險不斷累積和暴露。事實上,早在2016年,監管便對海外并購踩下急剎車,整頓非理性海外并購。
上一次被標普將評級展望調整到負面也正是這一時期。在高歌猛進的海外并購后,復星國際杠桿率急劇上升。2016年5月末,評級公司標準普爾將復星國際個別基礎信用結構評級從BB下調至BB-,即從穩定下調至負面。標普稱,展望從穩定下調反映了對復星國際未來一年杠桿居高不下的預期,盡管該公司已將重點放在對現有投資的整合上。郭廣昌在當年6月初股東大會后的股東交流活動中回應稱,“對今天這個負債規模我是安心”,認為當前的債務規模符合復星的發展階段,而評級也非越高越好。
盡管“評級也非越高越好”,但在近期被穆迪下調評級后,復星國際卻狠狠“回懟”了一把。今年7月28日,穆迪宣布將復星國際評級下調至Ba3,展望調整為負面。穆迪高級副總裁蔡慧稱:“評級下調和負面展望反映了我們預期在疫情導致經濟下滑的背景下,復星的業務仍將面臨嚴峻的運營環境,未來12-18個月公司較弱的流動性將面臨更大壓力、杠桿仍將較高。”
當日,復星集團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權利人聲明稱:短期來看,我們并不否認復星國際受到了疫情牽連,這種不可抗力是在所難免的。而此次穆迪調降復星國際評級的事件,我們認為是對復星未來發展有了過度悲觀的預設或估計,一方面高估了復星所面臨的困難,另一方面同時又低估了復星“抗逆+抗疫”的能力,以及其基本面和業務板塊結構所具備的韌性。該聲明稱,單憑數據的高低和債務結構變動來判斷復星對債務風險的實際感知,更像是“紙上談兵”的偽專業誤判,犯了“刻舟求劍”的錯誤。
事實上,評級對金融企業至關重要,這一點在復星內部亦有共識。2015年,郭廣昌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指出,復星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金融企業。而對于金融企業來說什么最重要呢?短期來看就是評級,所以復星最近強調內部整合、降低負債率,都是為了提升復星的評級,同時夯實基礎,從容前進。
2018年10月,復星國際時任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汪群斌稱,目前復星很重要的戰略目標之一,就是提高企業評級,增強有產業深度的投資能力與投融管退能力,并不斷提升評級。2019年8月1日,復星官方公眾號刊登了《汪群斌:打造持續高效創造價值的智慧組織》一文,汪群斌在上述文章中透露稱,“現在我們每年在通過與穆迪、標普積極溝通來提升評級,我們考慮的是更長遠的問題。”
前首富的多重考驗
復星當前的債務規模究竟有多大?復星國際2019年財報顯示,總負債為5348億元,資產負債率為74.72%。流動負債為2684億元,同期貨幣資金為82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復星國際的資產負債率一直維持在70%以上。
穆迪指出,復星非常依賴短期融資來支持其長期投資,公司當前持有的現金不足以支持其未來 12 個月到期的短期債務。
復星公眾號前述聲明稱,從上半年的公開信息來看,在整個復星控股集團的層面,公司在香港通過銀團和美元債融得中長期債務18億美元,復星高科(復星國際子公司)發行40億元人民幣中長期債券。同時,復星高科有近100億中長期債券的發行額度,復星國際在2019年末的未用銀行授信額度1747億元。這些銀行授信及債券發行額度,能有效幫助復星應對短期債務償還壓力。
不過眼下來看,這一說法并沒有得到評級機構買單。在穆迪下調評級后,標普也緊接著下調了評級展望。這也是標普年內第二次下調復星的評級展望。今年4月29日,標普將復星國際的評級展望由積極下調至穩定。
評級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復星國際的融資成本。2019年年報顯示,2019年借貸利息率介于0.5%至17.65%之間,而2018年同期則約介于0%至9.8%之間。從公司的利息支出來看,近三年分別為51億元、69億元、99億元,利息支出的大幅攀升也進一步對公司利潤構成了侵蝕。
標普預計,在良好的資本市場準入條件下,復星國際的債務資本結構將在未來12個月內得到改善。然而,該公司的相對利息成本可能會增加。
從盈利情況來看,7月24日復星國際披露了2020年6月份的盈利警告,稱2020年上半年將錄得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利潤約18億元至22億元,與2019年同期76.1億元相比,同比下滑76.35%至71.09%。
對于凈利潤下滑的原因,復星國際表示,主要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旗下復星旅游文化集團的運營業務受到影響,2020年預計虧損8.5億元至10億元,而2019年利潤約為4.9億元。
復星將如何度過資金鏈的考驗?參考其他企業的做法,“買買買”之后少不了“賣賣賣”。據媒體此前報道,復星擬以200億美元估值全部或部分出售菜鳥6.7%的股份,據此計算,這部分股權的價值約為13億美元。如若出售成功,復星的負債水平將得到有力改善。不過,穆迪此前報告預計動蕩的金融市場將增加公司市場融資和資產處置的難度。
在疫情、業績、債務多重壓力考驗下,深受“無用之用”思想影響的郭廣昌還能否帶領復星國際“從容前進”?市場拭目以待。
來源:中新經緯
編 輯:chen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