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北京豐臺區成壽寺,全國首個集體土地租賃項目正式落地開放。
該項目為泊寓院兒,由成壽寺村集體以土地經營權與萬科合作,目前首批235套公寓已于5月下旬全部租罄。
集體土地破冰
項目位于南三環方莊橋西南角,距離14號線方莊站800米,去國貿僅6站20分鐘,區位優勢明顯。
更為重要的是,該項目的土地性質為集體土地。
對于集體土地租賃,2017年,北京市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利用集體土地建設租賃住房工作的有關意見》,明確集體租賃住房是農民集體持有的租賃產業(租賃物業),可依法出租獲取收益,不得對外出售或以租代售。租金將參考周邊住房租賃市場水平,鼓勵簽訂長期住房租賃合同,但單次租期不得超過10年。
事實上早在2015年2月,北京市大興區等33縣(市、區)就被國土資源部確定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試點地區。作為北京市唯一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試點區,大興區已出臺40多項政策文件,實現了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
隨著集體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由各級政府壟斷建設用地供應的格局將大為改觀,土地市場供應也將更加多元化。
創新合作模式
政策一直以來也在不斷保障租賃,《北京市2017~2021年及2017年度住宅用地供應計劃》提出,未來五年全市住房建設計劃安排150萬套,其中租賃住房50萬套,占比30%。
但現實是,租賃并不是一個收益率較高的行業。據不完全統計,媒體公開的陷入資金鏈斷裂、跑路、倒閉等中小公寓數量高達16家,在今年年初疫情影響下,市場租金出現下降的行情下,今年上半年近七成長租公寓因“高收低出”模式,導致資金鏈斷裂。
這便對租賃企業的操作模式提出了考驗。
2017年,成壽寺村集體以土地經營權與萬科合作,將項目建成后45年的經營管理權及收益權轉讓給萬科。
作為北京市第一批集體土地建設租賃住房的試點工程,成壽寺項目從立項到拿到“工程施工許可證”原本計劃需要7個月的時間,而實際過程被縮短到5個月,整體較綜合計劃提前6個月開業。
有別于土地獲取,萬科前期只需投入建設開發成本,降低了企業參與租賃住房的負擔。
2018年8月24日,項目正式開工,北京萬科泊寓事業部相關負責人曾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當前的合作模式下,企業只需要投入建安成本,開發成本大幅減少,降低了企業負擔。”
“同時,萬科每年付給村集體的收益有最低限,如果盈利超出預期,村集體還會在保底租金收益的基礎上分享一定的超額收益,既保護了村民的基本利益,又讓村民有機會共享市場的增量紅利。”
來 源: 每日經濟新聞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