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疫情得到控制的情況下,全國抓緊復工復產。在此關鍵時機,央行多次采取降準、公開市場操作等方式,向銀行市場釋放流動性,并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
6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強化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要高度重視對受疫情影響的中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持工作,強化社會責任擔當。按照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把經營重心和信貸資源從偏好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轉移到中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領域,實現信貸資源增量優化、存量重組。
央行強調,商業銀行破除對涉房貸款的偏好具有緊迫性。因為,在年初疫情的影響下,我國實體經濟受到疫情的沖擊,尤其是眾多中小微企業急需銀行貸款續命,度過危機。
在幫助實體經濟復蘇的過程中,央行多次采取定向降準、公開市場操作等方式釋放流動性,并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然而,事與愿違的局面是,商業銀行出于“避險”等因素的考量,導致中小微企業從銀行渠道獲得貸款越來越難,而大量貸款最終還是流向了房地產行業。
從目前披露的數據來看,疫情之下,中國銀行業一季度的業績不減反增,這背后涉房貸款成為其業績增長的“壓艙石”。據Wind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A股36家上市銀行的營業收入、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7.9%、5.7%,實現超預期增長。
另外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A股36家上市銀行的涉房貸款合計達33.98萬億元,較2019年年初的29.5萬億元增長了約4.49萬億元,一年時間的增長幅度超過15%。
業內人士指出,一方面是涉房貸款顯著增加,而另一方面,因為疫情放開的資金流動性依然通過各種渠道,在“消費貸”“經營貸”的馬甲之下,大量地流向房地產領域。
就在疫情剛剛得到控制的3月份,深圳數千萬的豪宅樓盤一開盤便被“秒光”,部分二手房價格快速飆漲,市場購買力之強,令人咋舌。在“瘋狂”的購買力背后,業內指出此輪炒作深圳樓市的資金或許是低息的經營貸款。對此,監管部門成立了工作組,經過調查對外通報稱,未發現違規信貸資金大量流入樓市的情況。
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在一二線城市,市場上曾經消失的“消費貸”、“裝修貸”重出江湖,最終通過包裝成為撬動樓市的首付款;同時,為拉動新房的銷售,商業銀行再次出現首付N次分期等多重優惠來爭搶個人住房貸款。
于是,在央行釋放流動性的情況下,還是出現了中小微企業拿不到“救命錢”,而一二線樓市“搶房”頻現的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央行等八部門在此時強調“把經營重心和信貸資源從偏好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轉移到中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領域”,是十分迫切而緊急的,這關系到中小微企業的命運,關系到我國實體經濟的復蘇,關系到民生就業的大局,同樣,也關系到“房住不炒”政策的落實。
毋庸置疑,我們需要警惕和防范“商業銀行違規操作使得資金流向房地產”,更需要警惕和防范的是,再次出現樓市“大水漫灌”而導致“房價飛漲”局面。
來 源:搜狐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