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產市場供需逐漸平衡以及政策調控高壓不減的情況下,房地產公司的毛利不斷下滑,加之房地產行業的競爭極其激烈,這使得房地產行業的風險越來越大。很多具有前瞻性的公司都在未雨綢繆,通過試水新的業態,希望找到公司的新的業務增長點,從而實現華麗的轉型。
一、轉型做金融
很多地產公司都希望把金融投資作為自己的主要業務方向之一。向這個方向轉型倒也是自然,畢竟都是跟錢打交道的,都是資本密集型行業。很多地產公司把自己的業務歸納為“一體兩翼”,其中“兩翼”中的“一翼”就是指的金融投資。
目前地產公司進入金融投資領域方式主要有幾種:一是自己做地產基金,比較試水就是金地集團做的穩盛投資了,但隨著房地產行業利潤的下滑以及私募股權基金的成本高企,地產基金也是越做越式微了。二是參與銀行或是保險公司,很多地產公司試圖參股保險公司,但目前少見有成功的案例,倒是保險公司控制房企的情況比較多。地產公司參股銀行的倒還是有成功案例的,不過一般參股都是小銀行,城商行或是更小的銀行,比如越秀入主創興銀行、恒大參股華夏銀行、萬科入股徽商銀行等等。三是參與VC/PE等風險投資公司,這個不得不提就是深圳的星河地產,是深圳創新投的二股東,而深圳創新投在二級市場持有很多上市公司的股權,這算是比較少見的成功案例。
二、轉型做文化娛樂
當年,萬達的王老板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對迪士尼進入中國表示很不以為然,這個時候似乎我們應該要看出來他要進入文化娛樂的決心。萬達這些年陸陸續續基本上把自己的重資產買的差不多,購物中心大多數賣給了融創,酒店資產賣給了富力。有人說這個覺得是有些無奈,我們這里就不討論這個了,終歸王老板還是拿著錢去搞文化娛樂行業了。萬達電影也算是在國內做的風風火火,在國內院線也算是龍頭公司,但院線這個行業是個燒錢的行業,回報卻不怎么見到,所以真不知道王老板是轉型對了還是錯了。
其他也有一些地產公司做一些文娛產業方面的投資,但似乎都沒有掀起什么浪花了,就不值得一提了。
三、轉型做產業地產和物流地產
傳統的房企轉型做產業園區和物流園區,這個其實不算特別大的轉型,畢竟建房子很多能力是可以遷移的。萬科很早也試水做產業園區,而且一直也在做;后來碧桂園、金地、華潤、恒大等大型的傳統住宅房企或多或少都有涉足產業園區的開發,但似乎目前也沒有哪一家做的特別成功,或者把產業園區的模式走通。反而有部分傳統房企做產業園區的目的是為了借此拿到低價的住宅用地,最終還是回到了原點。
相對于做產業園區開發,轉型做物流地產的,房企們倒是顯得很謹慎,真正有做物流地產的房企還是寥寥無幾,可能是物流地產比較偏遠又是賺辛苦錢,這些大佬們還是看不上。不過在這個方面,還是要表揚一下萬科,萬科當年說要進軍物流地產,那真是浩浩蕩蕩真刀真槍的做起來,也逐漸打破了外資壟斷中國物流地產的局面。其實物流地產是一盤好菜,只是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吃罷了。
四、轉型做汽車
想要轉型做實業的房企不在少數,等真的深入了解后,發現實業做的辛苦、賺錢很慢,最終也沒有幾家房企真的會去做實業。但在賈老板的汽車夢快破滅的時候,國內的房企恒大許老板卻要認認真真去做汽車了。
恒大許老板應該一直不甘于被稱為地產商的人,人家做過足球隊,做的也算不錯,還賣過糧油和礦泉水。折騰很多年,應該許老板也搭了不少資金進去,但是發現終究還是成不了氣候,沒有一項比地產做的成功。
五、轉型做……
地產公司的轉型之道,遠不止于以上提到這四條路。試水做共享辦公、長租公寓、餐飲、教育、甚至養老,都是大有人在。但起碼到目前為止沒有做的特別出色,也沒有一項真正達到當初做的初衷。可見,地產公司轉型之難。
經過這些年的摸索徘徊,房企的轉型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這究竟是為什么?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目前房企試水的行業中,很少有比房地產這個行業更好做的、更容易賺錢的;第二、房企轉型做其他行業,房地產高周轉的思維無法改變,違背行業發展規律,終究難以成功。
來源:地產視野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