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房地產之所以火爆,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只漲不跌”的預期存在。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房子兼具了居住屬性和金融功能,對于后者,只要你認為房價會漲,你就會有買房投資的動力,否則誰也不會“傻傻”地往上面投錢。
不過,隨著國家對樓市持續不斷的調控,特別是提出了房住不炒,積極營造房地產市場健康環境,購房者越來越理性,市場暫時進入了平穩狀態。但在一些專家看來,鑒于市場狀態,眼下樓市“求穩”,控制房價下跌比防止房價上漲更為緊迫。
比如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近期就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表示,“要高度重視房地產市場不確定性,防止房價快速回落”。很顯然,這個“不確定性”指的是本次持續的突發事件。在他看來,一旦“購房意愿下降—購房需求減少導致房價下降—降價預期也隨之增強”的循環形成,將對房地產市場穩定性產生較大沖擊。
無獨有偶,開發商孫宏斌也持有類似看法。在日前的業績發布會上,孫宏斌表示,“一城一策”是防漲,但主要是防跌。開發商能說出此話,說明他們比誰的頭腦都要清醒。
實際上,從一段時間各地“營救”樓市的情況來看,比如駐馬店、廣州、海寧、濟南等城市出臺了一些營造樓市寬松環境的新政,但基本上都是“一日游”、“半日游”,雖然“救市”政策未能成行,但也足以說明這些地方的市場并不“景氣”,換句話說,如果不注入“新鮮血液”,市場有進一步下滑趨勢。所以,在這種背景下,業內有一種聲音是:房地產或即將迎來大跌,并且展示出了“3大證據”。
第一,買房的事放一邊,只管存錢了。
央行日前發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在對“消費、儲蓄和投資意愿”方面,傾向于“更多投資”的居民占25.0%,比上季下降1.3個百分點,投資意愿有所下降,值得一提的是,投資項目排名前三的并沒有出現買房這一項,分別是“銀行、證券、保險公司理財產品”、“基金信托產品”、“股票”,這3項合計占比高達86.5%。
而央行披露的金融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在2020年第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了8.07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了6.47億,占到整個存款的80%以上,相當于平均每天有700億儲蓄進入銀行,這種情況在以往不曾多見。雖然受本次風波影響,大家對就業、收入等預期表達了擔憂,但并不代表沒錢,只是,他們眼下不考慮買房消費,而把錢換個地方存起來了。
第二,商品房銷售數據雖有恢復,但曇花一現概率大。
根據克爾瑞發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商品房銷售額數據,取幾個排名節點與2019年同期對比:
2020年一季度前三名,恒大、萬科、碧桂園三者加起來的銷售額是4150.3億,而2019年同期是3979.9億元。表面上看,2020年3大龍頭房企銷售數據比去年還略高,但我們知道,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即使前10強的市場集中度也不過30%多,大部分的銷售貢獻還是在數量眾多的中小房企上。接著對比一下后面便知,分別取銷售排名第20、50、100、200,其中括弧內為2019年數據。
2020年第10位187.3億元(256.1億元),第50位81.9億元(101.9億元),第100位26.6億元(34.5億元),第200位4.5億元(7.7億元)。通過比較發現,2020年前3個月,中小房企的銷售額全面大跌,這是比較真實的反應了市場現狀。
有人說,銷售額全面下滑主要是受本次突發狀況影響,隨著生活恢復正常,君不見近一段時間樓市開始回暖了嗎?只要假以時日,銷售額很快就會超過去年。但業內人士表示,當下部分城市出現樓市回暖主要還是前期積累的剛性需求,待市場消化完畢后,市場又將回歸到本來面目。此外,根據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的預測,2020年住房市場呈現供大于求。在人們買漲不買跌的心理作用下,下半年大量的房源上市,若需求未有明顯增加,房地產市場出現大幅回落的概率比較大。
第三,“兩高”是懸在住房市場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兩高”是指住房高自有率和住房高負債率。根據央媽的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城鎮居民自有住房擁有率達到了96%,戶均住房達到了1.5套,遠高于國際1.1套的平均水平。意味著真正沒房子的人是極少數群體,住房需求將面臨萎縮。在央媽的另一份數據顯示,家庭住房高負債率的現象也比較明顯,截止到2019年第四季度,個人住房貸款余額達到了30.07萬億元。通過歷史數據對比發現,2004年—2014年時間,房貸額增加了9.9萬億,而在2015年—2017年間,房貸額則增加了10.4萬億元,換句話講,后者只用了3年時間增加的房貸達到了過去10年時間的額度。央媽在《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中也顯示,在家庭負債中,75.9%的居民家庭將負債用于購房。很顯然,再繼續提高家庭負債的空間越來越小。
以上種種跡象表明,房地產市場向以往那樣高速增長顯然不可能,房價更不可能繼續大漲,房地產迎來回歸,甚至大跌的可能性反而較大。對于還沒有買房的人來說,應是日盼夜盼的好現象,不過,一個令人“泄氣”的消息還是來了!
根據丁祖昱拼樓市發布的一則題為《近九成城市土地財政依賴度超過50%》信息顯示,2019年全國土地成交金額達到了創紀錄的6.8萬億元。通過對30個典型城市分析發現,有26個城市對土地財政依賴度超過了50%,城市占比數量近90%。土地財政依存度=土地出讓金/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0%。簡單的說,大部分城市財政運轉都是依靠賣地收入維持,由此足見土地收入在城市建設發展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土地財政高度依賴至少會產生兩個方面影響:
一是進入“依賴”循環之中,地價降下來談何容易。在2019年中,全國土地出讓收入超過千億的城市就有16座,這么大一筆資金,是城市建設,如市政配套、地鐵建設、公共資源配備重要的來源。如果說一線城市格局基本成型,那么眾多的二三線城市在城市“卡位”戰中,競爭異常激烈,機不可失,要獲得半個身位都顯得不容易,而土地財政則是最直接、最快速的發展資金來源。在這種動力的趨勢下,地方只會希望地價越來越高,賣更多的地,獲得更多的財政收入,想地價降下來可能只是一部分人的一廂情愿。
二是地價居高不下,房價下降談何容易。地價與房價,猶如面粉與面包,按照土地成本占商品房售價60-70%算,地價基本上是商品房定價的主要因素。如果說有個別“地王”盤存在被套可能,但大部分開發商都不會做虧本生意,高價地勢必帶來高價房。新出讓的地塊,一般在1-2年內就會上市,勢必作用于未來兩到三年的房價。
言而總之,雖然我們看到了房地產迎來回歸的市場因素,但只要各地不放棄對土地財政高度賴度,那么房地產,包括房價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只怕是上漲的概率更大些。文/專聊房君
來 源:風財訊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