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6日下午4時,杭州電子消費券一期兌付政府補貼1.45億元,帶動杭州消費18.05億元。電子消費券二期兌付政府補貼5736萬元,帶動杭州消費4.21億元。
小長假三天,消費券帶動杭州消費7億元。與杭州發放電子消費券相呼應,據鄭州市商務局統計,自4月3日發放消費券,截至4月6日13時,已兌付政府補貼1701萬元,帶動鄭州市場消費2.01億元,同樣呈現驚人的乘數效應。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楊暢認為,消費券有利于實現精準造血。相較于“補企業”,在數字化時代,通過消費券來“補居民”,更容易實現扶持行業的目的。具備三方面的優勢:
一是“迅速”,相較于企業生產,居民消費見效更快。消費券對于居民消費的短期刺激作用是非常明顯的。杭州發放消費券的效果也非常明顯,3月29日下午4點,杭州消費券已兌付政府補貼2893萬元,帶動市場消費4.53億元,拉動效應達到驚人的15倍。根據我們2009年對杭州發放消費券的實際效果研究,消費券對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的拉動作用也是極為迅速的,在前期明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當月同比增速明顯弱于全國的情況下,短期得到了迅速修復,并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
二是“精準”,通過實名制數字化生活平臺方式發放消費券,更能夠實現精準投放。大型數字生活平臺覆蓋面廣,能夠根據各地政府不同的需求圈選不同行業進行扶持。例如,支付寶的“實名制”能夠切實防范消費券被冒領的風險,使得政策落地更能夠實現精準化。而現階段已經落地的“補企業”措施,個人理解核心目的是保證就業,因此在補貼金額計算上以就業人員作為基數,這個政策初衷沒有問題,但在實際落地中會出現一些變化,一方面,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就業大戶會獲得更多的補貼;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的特征是企業數量眾多,但單個企業容納就業較少,會出現“撒胡椒面”的情況,難以從根本上緩解企業的現金流壓力。
三是更有利于實現“造血”,而非簡單“輸血”。短期如果“補企業”,是在給企業進行輸血,防止企業由于現金流的斷裂,造成企業經營的壓力,進而引發裁員。但如果下游需求短期難以修復,持續輸血不僅沒法修復企業的內生動力,反而會給政府財力造成壓力。因此,目前采取“補企業”措施的城市,往往是個別大城市,對自身需求側存在一定預期,認為具備一定的抗沖擊能力和剛性,不會發生大幅波動。而大多數城市,往往選擇發放消費券來“補居民”,更類似于提升“造血”能力,通過短期迅速推動下游需求的修復,向上傳導帶動企業經營的修復,進而形成正反饋,效果會更加明顯。
來 源:中國新聞網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