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首店經濟到夜間經濟,從春鹽商圈到交子商圈,2019年成都吹響了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號角,向中國商業第三城的目標不斷前行,零售物業存量及品牌滲透率領先非一線城市。
就在1月3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強化重慶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帶動作用,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雙城”聯動,將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面對成渝“雙城”戰略升級的重大機遇,成都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將迎來哪些新的風口?商業地產又有怎樣新的變局?
對此,仲量聯行華西區董事總經理喬裕生分析認為,2019年是中國經濟與商業地產市場調整轉型的一年,內需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產業轉型與刺激消費成為關鍵。展望未來,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提出,兩城的經濟、產業、消費、科創、人居等各個方面都將有望邁上新臺階,成都、重慶商業地產的未來發展也將隨之迎來一波新機遇。
仲量聯行供圖
成都辦公樓市場研讀:四大紅利將持續釋放商業地產潛力
“2019年成都辦公樓供應短暫回落,全年甲乙級辦公樓新增供應總計46.2萬平方米,處于近八年低位。”仲量聯行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成都新增甲級辦公樓項目五個,面積近26萬平方米。從區位上看,成都城市化進程帶動辦公樓繼續向南向東發展。甲級辦公樓新增供應中過半數布局天府新區,例如中交國際中心、中海財富中心。天府新區建設正如火如荼,預計成都第三大核心商務區有望于2022年初見雛形。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成都仍在前三季度實現8.1%的經濟增長,高全國1.9個百分點,增速在GDP前十大城市中居首。辦公樓市場行情同樣顯示出成都經濟與產業發展的活力,在全年中國主要城市甲級辦公樓新增需求同比均有所下滑的情況下,成都甲級辦公樓凈吸納量仍錄得25.0萬平方米,排名全國第六,領跑多數非一線城市。
不過,與2018年相比,成都第三方辦公新增需求減少約4.6萬平方米,其新增需求顯著下降是導致全市甲級辦公樓凈吸納量同比下滑的最主要原因。甲級辦公樓平均空置率同比下降1.0個百分點,至年末報22.4%,達到2012年以來最低水平。
“盡管2020年宏觀經濟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提出,為兩地的三產服務業帶來無限想象空間,而成都也將激發更大潛力。”仲量聯行華西區董事總經理喬裕生認為,成渝兩市的合作并非零和游戲,合作共贏有望實現“正和”效應,吸引更多的企業從沿海地區西進中國。
目前,成渝兩市的世界500強企業數都在300家上下,多數企業都將成都和重慶作為中西部區域總部的首選城市,三產服務業的企業總部更加青睞成都,而二產制造業總部多數落戶重慶。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推動成渝地區邁入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帶動產業投資、企業落地,將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開發商進駐成渝地區,在城市更新、城市化進程中扮演各自的角色,從而推動商業地產的高速發展。
而在這其中,成都釋放的四大紅利將進一步凸顯:
一是政策紅利。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向國家戰略邁進一步,將進一步引領內陸地區經濟發展。二是對外開放。在蓉落戶的世界500強企業已經突破300家,成都正加速從內陸腹地蝶變為開放前沿,成為中國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橋頭堡。三是人口紅利。成都在宜居、宜商、宜業方面優勢明顯,未來越來越多的高端人才將向成都匯集,奠定產業與消費的基礎。四是基建紅利,成都機場、高鐵及城市地鐵高速發展,基建效率在內陸地區首屈一指;伴隨地鐵成網運營并往區縣延伸,新興商務區的發展也將駛入快車道。
值得一提的是,伴隨中國產業結構轉型調整,高科技、醫藥等高附加值戰略新興產業進入快速成長期。一方面,內陸地區龍頭城市人才吸引力增強,產業基礎不斷夯實,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極具吸引力。另一方面,企業擴張面臨一線城市不斷上漲的人力成本與房地產成本。 為應對挑戰,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研發、后臺或客服中心等職能轉移至內陸地區。有數據顯示,成都憑借商業環境、人才儲備、產業基礎及政策吸引力,成為承接這一轉移趨勢的首選地。
“2020年,成都甲級辦公樓新增供應有望超過45萬平方米,較2019年有所回升。市中心與金融城板塊將是重點區域。”喬裕生說。
仲量聯行供圖
成都零售物業市場研讀:消費腹地進一步拓寬 筑牢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底盤”
2019年,成都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零售業表現搶眼。
數據顯示,2019年,成都優質零售物業市場共有八個購物中心及街區商業項目開業,共計76.4萬平方米,總存量達到890萬平方米,僅次于上海、北京,位居全國第三。其中,成都零售商業開發繼續下沉至二圈層,近郊商圈迎來集中供應,新增供應總計51.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74.6%。
宏觀數據顯示,中國汽車、服飾、金銀珠寶等品類消費增速明顯收窄,而日用品、糧油食品、藥品等基本品仍保持較高增長率,而成都則走出了一條逆勢上揚的線路。
2019年,成都提出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發展戰略,并大力支持首店經濟和夜間經濟發展。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成都社零總額增長達到9.7%,高出全國平均1.5個百分點,汽車、服飾等品類的社零消費增速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成都零售物業需求在中國主要一二線城市中保持更加活躍的發展趨勢。
仲量聯行供圖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提出,同樣也為兩地在新一年的賽道上提供了無限合作的空間。”喬裕生說。在其看來,成渝兩市都提出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規劃,而成渝地區是中國人口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人口眾多、腹地廣闊,消費基數及增長潛力巨大,深受零售品牌青睞。據仲量聯行統計,成都的零售品牌滲透率僅次于京滬,位居全國第三。雙城經濟圈不局限于成都和重慶兩個大都市圈的聯動,也將帶動成渝中間地帶城市的發展。高鐵、高速公路等基建工程的延伸,使得成渝兩市的消費腹地不斷擴大。同樣,基建的發展亦有助于成渝地區吸引更多游客到訪,讓游客的足跡遍布四川、重慶更廣闊的區域,進而帶動消費增長以及旅游地產的發展。
在深度合作中,突出各自優勢,才能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首店經濟,正是成都在國際消費城市建設中的一大亮點。
據市場統計,2019年前11個月落戶成都的首店共計435家,其中不僅有Roger Dubuis、Pomellato等國際品牌,還有像榮耀全球首家自營概念店等中資品牌門店。Dior更是在太古里開設精品限定店,在蓉率先發售2019早秋男裝系列,足見成都在全球商業市場的價值逐步受國際大牌認同。
此外,夜間經濟、公園經濟依托天府文化及天府綠道的IP,不斷助力城市構建“運動、閱讀、游樂、感知”的多元消費場景。預計至2022年,成都將初步建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城市“雙核心+次級帶+近郊商圈”三級商圈將不斷擴容,第二個都市級商圈——交子商圈將成為成都又一商業中心。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打造離不開品牌首店帶來的時尚度提升。2020年,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發力,將為成都的商業地產發展帶來更多機遇。”仲量聯行成都董事總經理謝凌說。
來源:四川在線
編輯:wang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