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2019年話題熱度最高的區域是哪?毫無疑問粵港澳大灣區位列第一。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讓大灣區的發展躍升至國家戰略層面。而《綱要》中提及的“世界級城市群“、“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等定位,則充分彰顯了灣區未來的發展價值。
大灣區規劃了9+2個城市,其中包括香港、澳門、廣州、深圳4 大中心城市,和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和肇慶7個重要節點城市。
其中,大灣區所覆蓋的9個珠三角城市也帶著光環進入了大家的視線中,備受人們關注。
灣區城市間發展不平衡
雖然都被劃為大灣區的主要城市,但是9個城市之間還是存在較大差異。
首先,差異最大的當屬經濟發展水平。從經濟規模上看,灣區9市可以劃分為三個層級:
第一層級是廣州和深圳。作為一線城市,廣深經濟強,城市基本面好,當之無愧是灣區城市的核心和領頭羊。
第二層級是佛山和東莞。這兩個城市是廣深外溢的最直接受益者,經濟產業基礎非常好,實力強勁。
第三層級是惠州、珠海、江門和肇慶。這幾個城市的人口和經濟表現相對較弱。
如果從樓市表現上看,9市的房價價差就更大了。灣區9市中,肇慶和江門是唯二房價沒有過萬的城市。同時肇慶也是灣區城市中唯一沒有限購限售政策的城市。
這不禁讓我們心生疑問,肇慶看起來與其它城市存在較大差距,又是為何被選入灣區主體城市之列?
灣區的價值洼地
01 歷史文化名城,生態資源豐富
提起肇慶,很多人對它的印象都比較模糊,算是在灣區城市里存在感比較弱的一個城市。
但是,肇慶其實也有過輝煌的歷史。當年兩廣總督府曾駐扎肇慶長達182年,明朝時的肇慶,已經是西江流域上數一數二的繁華大都市了,更是兩廣地區的軍事政治中心,肇慶還做過南明王朝的首都。
而在改革開放初期,肇慶的GDP總量是超過東莞的,甚至能排進廣東前五。
撇開過往歷史不講,肇慶還有非常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肇慶的森林覆蓋率高達70%,在灣區城市中能排第一,而其全年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也高達90%。
此外,肇慶的旅游資源也十分豐富,例如有“嶺南第一奇觀”七星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鼎湖山、盤龍峽、千層峰和羚羊峽等著名風景區。
從區位上看,肇慶則是灣區城市中唯一與大西南接壤的城市,灣區規劃中,肇慶的定位是在灣區城市中起到承東啟西的作用,成為灣區連接大西南的樞紐門戶城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肇慶有廣闊的可利用土地空間。其1.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占大灣區總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
要知道,珠三角城市的平均土地開發強度已達16.5%,像深圳、廣州、東莞等地的開發強度已經超過了國際警戒線。
但是肇慶的土地開發強度卻只有6.5%,相比之下可利用土地空間巨大,肇慶在未來如果可以承接灣區中心城市產業轉移,那么它的發展將步入快車道。
像近兩年,我們看到肇慶和香港的合作愈加緊密,逐步承接來自香港的人才、資金和產業。
2019年,肇慶共計簽約33宗港資項目,包括香港城、科技產業園項目、現代產業園二期項目、廣州大學松田學院科教項目等,總投資額約540億元。
此外,肇慶還積極承接核心城市的新能源汽車、先進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數字經濟等創新產業轉移,簽約小鵬新能源汽車、萬洋眾創城、華僑城等投資超百億元項目。
圖:肇慶港資項目簽約現場圖
02 迎頭追趕,加快城市建設速度
雖然肇慶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優勢、獨特的區位優勢、優越的生態環境優勢和廣闊的土地資源優勢。
但是由于肇慶沒有抓住機遇充分參與到珠三角城市群發展中,所以與灣區其它城市逐漸拉開了差距。
但是近幾年,因為擁有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我們能看到肇慶城市建設升級的步伐明顯加快,2016年起肇慶便將“東融西聯”戰略上升至戰略層面,加快建設樞紐門戶城市。
“東融”即以共建廣佛肇經濟圈和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為切入點,加快融入珠三角交通快捷圈、產業共建圈、區域協作圈、城市生活圈,全面融入珠三角核心區。
“西聯”就是以共建珠江—西江經濟帶和粵桂黔高鐵經濟帶為切入點,借力大西南要素加快發展。
基于建設樞紐門戶城市的戰略目標,近兩年可以看到肇慶在城市、產業和交通樞紐等領域建設速度都明顯加快。其中有幾點體現:
1. 交通路網不斷完善
近年來,肇慶積極整合空、鐵、水、公多種交通運輸方式,不斷強化與大灣區核心城市點對點的連接,積極暢通對外綜合交通運輸通道。
不斷完善的高鐵和城軌網絡,也讓肇慶實現20分鐘到佛山、40分鐘到廣州、1小時到深圳,逐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交通圈。
目前,廣佛肇高速公路肇慶段已建成,全線通車后可前往廣州白云機場;珠三角新干線機場選址覆蓋肇慶南部,規劃中的廣湛高鐵將在肇慶設站;遠期肇順南城際將接入正快速發展的廣州南沙。圖:部分在建/已建廣佛肇交通路網示意圖
2. 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加快
肇慶圍繞產業強市的目標,大力實施工業發展“366”工程、創新驅動發展“1133”工程。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推動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其中,“366”工程的目標,是力爭五年內培育新能源汽車、先進裝備制造、節能環保3個千億元產業集群,引育 6 家年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工業企業,新增 600 家年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工業企業。
“1133”工程則是力爭在五年內引進培育1000家高新技術企業,建成10所本科高等院校、30家新型研發機構、30家高水平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及眾創空間。
肇慶的發展活力亟待被激活
對于肇慶而言,目前發展的最大短板就是產業。“興產業”也是肇慶實現“彎道超車”的突破口。產業的導入除了依靠政府招商引資以外,還需要優質企業的進入激活片區經濟活力,形成對其它企業的吸引力。
2020年4月,世茂集團以底價10.43 億元競得肇慶端州區一宗逾10萬㎡商住地塊,地塊位于肇慶大橋南岸入口處,是該片區碩果僅存的沿江地塊。
之后在7月,世茂集團二次出手,以底價16.84億元拿下同區域相鄰的一幅15萬㎡地塊。
根據地塊出讓要求,地塊一要求打造一座 250m的五星級城市地標酒店;地塊二則需要建設一個計容面積不低于80000平方米的大型集中商業購物中心。
可見這是政府有意引入實力雄厚的企業在端州片區打造一個大型綜合體地標項目,提升肇慶的城市面貌和城市等級。
而世茂可以說是這兩幅地塊的不二人選。
原因有三點,一是世茂在大型綜合體的打造上頗具經驗;二是世茂是業內領先的城市運營商;三是世茂的多元化業務布局非常廣泛,有產業導入的資源和能力。
世茂在地標項目的打造上,更多的是考慮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生態圈”,從為城市賦能的角度出發,推動這個區域甚至這個城市向前發展,從而收獲城市發展帶來的紅利。
基于此,世茂的投資策略就是進駐全國核心城市或具有高成長潛力的城市,打造地標建筑,例如上海世茂廣場、廈門世茂海峽大廈、南京世茂國際中心和在建的超高層深圳世茂深港國際中心等。
圖:世茂集團地標建筑示意圖
此外,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世茂在地產、商業、物管、酒店、主題娛樂、文化、金融、教育、健康、高科技等產業領域的布局,形成了多元化業務并舉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圈”。
這在助力世茂自身發展高增長的同時,也為城市片區的發展注入不同的活力。而這正是肇慶目前所需要的。
世茂此次拿下的端州濱江地塊將打造為世茂濱江壹號項目,這也是世茂引以為傲的“濱江模式”。
圖:世茂濱江壹號項目設計過程效果圖
當年世茂進入上海打造“上海世茂濱江花園”,一炮打響了世茂“濱江模式”,2002年榮膺基尼斯“中國住宅第一高度”、2004年榮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國際花園社區”人造類金獎 。
近期,世茂濱江壹號的營銷中心和樣板示范區已經對外開放。僅僅是從營銷中心的打造上我們就能看出世茂的用心和”濱江模式“動靜態景象結合的完美打造。
圖:世茂濱江壹號營銷中心實景圖
而在上個月的營銷中心開放盛典上,世茂在濱江邊上舉辦了一場“濱江燈光音樂嘉年華”和創意夜市集活動。
當天活動現場有超過3000人到場,很多人在活動中看到了肇慶不同以往的一面,也看到了世茂給肇慶帶來的不一樣的活力。
左圖:營銷中心現場圖,右圖:創意夜市集活動現場圖
小結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前景毋庸置疑,再過5年,大灣區將有望超越東京灣區,成為世界上經濟總量第一的灣區。
而大灣區“9+2”的組合模式不同于中國任一城市群的形態和定位。灣區各城市間資源、行政體系和發展階段等的差異,注定了灣區各城市將有不同的定位并承擔不同的發展使命。
由大中小城市構成的大灣區,將更有利于各城市間的資源流動。這也意味著,灣區內的每一個城市都有機會,且都是灣區發展的重要一環。
而肇慶這個城市雖然暫時在灣區城市中處于末尾,但是在它積極融入大灣區發展的過程中,其自身的洼地價值將會得到充分的展現。
在即將到來的10月17日,世茂將舉辦“大灣區,肇未來”的主題發布會,屆時還將邀請著名鋼琴演奏家郎朗到場。
這是世茂向外部述說他們眼里的肇慶,和他們對肇慶未來發展構思的一次機會,同時也將是肇慶被關注被外界看到的一次機會。
正如世茂所言:肇慶,是吉祥喜慶開始的地方,“肇未來”即“造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肇慶的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圖:世茂濱江壹號品牌發布會宣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