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茂到龍光、禹洲,在過去的一個月中,規模房企再度掀起了一輪“去地產化”的更名潮。
在過去的數年中,多數房企在做大房地產開發業務之余,積極尋找著第二條增長曲線,而房企的更名似乎亦反映出其多元化的碩碩成果。
在業內人士看來,本輪更名既是2016年以來更名熱潮的延續,同時也是房企對新行業環境的一次變陣,而商業地產逐漸成為房企多元化的首選突圍方向。
三家規模房企更名去“地產化”
在琳瑯的數據之余,間或出現的更名公告,成為年報季不多的插曲之一。
4月24日,龍光地 產(HK:03380)、禹洲地產(HK:01628)先后發布公告,建議將公司名稱中“地產”字樣改為“集團”,而在稍早前的3月底,世茂房地產(HK:00813)也有著類似的建議,將名稱變更為“世茂集團”。
從原因來看,更名無疑是相關公司在近年多元化業務發展成果的體現。其中,禹州地產便表示,更名的原因是集團已實現多元化業務,為反映集團的長期多元化業務策略,并推動未來的業務發展。而龍光董事會認為,新名稱更符合集團的長期業務發展策略,符合公司及股東整體利益,有助于集團核心業務協同發展。
事實上,據不完全統計,自2016年,恒大率先更名為中國恒大集團(HK:03333)以來,僅在2018年一年,便有10余家房地產開發企業陸續更名,拿掉企業原名稱中的“地產”二字,以“發展”或者“集團”等新名稱踏上新的征程。
在知名地產分析師嚴躍進看來,近期出現的集中更名與過去幾年依然有著近乎相同的邏輯!半S著企業規模擴大、業務多元化,企業有著從傳統住宅和地產業務逐漸進入其他業務的訴求!眹儡S進認為,將名稱從地產置業公司轉變為集團化,有助于架構、業務的多元化,方便后續收購其他項目,為多元化擴張提供一些新的機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的2019年,規模房企更名的熱度似乎有所降溫,全年選擇更名的規模房企大幅減少,與2018年高漲的熱情形成鮮明對比。梳理發現,在不多的規模房企更名案例之中,除去中海地產(HK:00688)在此期間完成了“去地產”的更名之外,中糧地產借重組變更為大悅城(SZ:000031)外,旨在重新將業務聚焦的朗詩甚至將“集團”變更回“地產”。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房企的更名與行業的背景環境有著一定聯系。嚴躍進便認為,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原有的行業格局都在變化,企業對整個業務格局會有更多的一些思考。而就在這種變化的背景下,企業基于自身的一些實際情況,拿地情況和其他業務投資情況,會做出一些新的選擇。
隨著上述房企的更名,目前規模房企直接以“地產”命名愈發稀有。據統計顯示,在如今的TPO50榜單,僅余華潤置地(HK:01109)、中南置地、富力地產(HK:02777)、祥生地產、建業地產(HK:00832)等寥寥數家。
顯然,在頻現的更名潮背后又是一輪的行業洗牌以及新的多元化擴張。
商業地產成第二曲線首選?
在更名潮的背后,是房企在開發業務外,努力尋找第二條、第三條增長曲線。
僅從近期更名的三家房企來看,近年來,龍光地產選擇了房開、城市更新、商業地產三輪驅動,禹洲在住宅物業之余,壯大了商業及工程板塊;而旨在轉型城市運營商的世茂集團,更依賴“4+2+M”,零售物業、辦公物業、長租公寓、服務式精裝辦公等業務建立了多元業態。
在剛剛披露的年報數據中可以看到,上述房企多元化業務得到穩步增長,其中,世茂房地產、龍光地產兩家公司在房開業務規模收入大幅增長的同時,多元化業務份額更進一步得到提升,分別達到5.6%、28.8%,創下了近年來的新高。
其中,商業地產又是多元化發展的重頭戲之一。可以看到,三家公司在更名原因中均重點提及商業自持板塊,而在2019年,世茂房地產酒店及購物中心收入已超過35億元,同比增長接近20%;而禹洲地產已布局的27個商業項目,有16個已開業,11個正在籌備中。
伴隨著本次更名,上述商業地產也有望迎來更大的資源傾斜力度。事實上,大力發展商業不僅僅為上述擬更名房企的專利。例如,在今年業績會上,中駿集團(HK:01966)便拋出了新布局20個購物中心的目標,這一舉超過了其過去多年來布局商業項目的總和,同時中駿稱將進一步保持這個速率,計劃至2025年在全國布局100個“世界城”商業項目。
在近日,以產業地產為核心業務的華夏幸福(SH:600340)也表示,接下來華夏幸福工作的重心將從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轉移,而商業地產則是存量市場最主要的體現之一。
“品牌房企關注商業地產的現象的確有所增加!痹58安居客首席分析師張波看來,這一方面得益于商業地產本身在部分城市依然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隨著住宅開發的不斷增加,與之相配套的大型商業類需求也會隨之增加;另一方面自持類商業地產未來來看,可以為企業帶來長期穩定的現金流入,同時對于金融機構來說,也是很好的抵押品,有助于企業融資。
值得一提的是,在房企追求有質量增長的背景下,發展商業地產也有了更多的意義。在過去數年中,房地產開發利潤率下滑逐漸成為不可逆的大趨勢,而發力商業地產成為房企改善成本、提升利潤率的重要途徑。
有觀點認為,擁有更為完善的商業板塊,即意味著有著更為強大的資源整合及城市運營能力,隨著商業規模、品牌的成熟,將有助于房企拿地的多元化,成為布局商住地的底氣亦或是勾地時的砝碼。
顯然,隨著近年來房地產行業土地紅利逐漸消失,在傳統房地產銷售之余,房企們也在重新定位、強化自身的優勢,打造自第二曲線延展自身的板塊,以換取更強資源整合能力,而這能否成為房企們最終突圍的依仗,藍鯨房產也將持續觀察。
來源:藍鯨財經